文章發表之後,一位不知姓名、來歷的美國人,希望更深入的實地了解台南的傳統禮俗,麻煩畢黎麗導遊。畢黎麗規劃有關生、老、病、死的廟宇,參訪大天宮的月下老人、臨水夫人廟、開隆宮、天壇、藥王廟、府城隍廟、東嶽殿。
在天壇後殿,看到「解運」的現場,這位美國人提出一個一般台灣人不太可能想到的問題:改運的錢怎麼分?並舉猶太教的例子,祭司將錢擲到地上的圈圈,圈子內屬神職人員,圈子外歸上帝。此地呢?畢黎麗只有乾笑以對。
可能被府城深厚的文化蓄積所感動,也可能是畢黎麗的行程安排切當、解說精闢,這位美國人贊歎,「永遠不會忘記的一趟旅行」。生命之旅導覽後不久,神奇的事情接連而來,《Around Kaohsiung》,及之後的《The Southern Taiwan》──一份流通在南台灣美籍人士的刊物──總編輯Karen Schmidt來訪。從此,一直到Karen回美國之前,整整七年,每當畢黎麗提出新的企劃,希望配合報導時,「隨傳隨到」。這,除了台南民俗對於外籍人士深具誘因之外,顯然,這位「神祕」仁兄一定有非常影響力。
一九九六年,畢黎麗在東亞樓飯店前,展示做十六歲儀禮,邀請美國在台協會駐高雄處長Barbara Chen扮演七娘媽,與台南市長施治明一起牽引十六歲少年男女鑽過七娘媽亭。瑞復益智中心甘惠忠神父裝扮成月下老人,意謂乞良緣,乃乞巧禮儀之一。參與的,還有高雄一外國人社團Coffee morning。
更「神奇」的還有,一九九七年做十六歲,透過Karen邀請美國在台協會高雄處長金大友,及英國、南非、日本代表與會。如此能耐,應該都是神祕仁兄直接、間接的影響。
之後,幾次奇奇怪怪的外國公司邀請演講,甚至二00四年Discovery找畢黎麗做專題。看似台南人平凡的故事,竟然有如此深遠、持久的回應,至於可能的推手,那位仁兄到底何許人也 ,至今猶然不知。
因為畢黎麗開啟的窗口所促成的文化交流還有:一九九四年,日本《NOSIDE》雜誌女記者,平野久美子帶了七、八個人到台灣,想要採訪一些本土、有趣的題目,官方可能認為小雜誌而不予理會。一行人來到台南,主動找畢黎麗協助,畢黎麗除了安排在東亞樓吃住,並導覽民俗之旅。此一因緣,不但發展出畢黎麗和平野久美子深厚的友誼,因兩人攜手努力,台南和仙台、京都的關係,竟然有令人驚歎的成果。
1‧2‧3‧4‧5‧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