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出生背景的關係,從小,國、台語混淆不打緊,其時東亞樓附近,太子大樓舊址是棟美軍宿舍,南邊是座天主堂,街上,經常有美軍、菲律賓人、越南人走動,時而到東亞樓光顧。在路上,在店裡,碰面時,畢黎麗就和他們「胡言」一番,很自然的溝通無礙。打從小學畢業,畢黎麗就負責招呼東亞樓的外國客人。可能是太早學習多種語言,直到大學畢業,國語還說得怪裡怪氣的。姊姊大學一畢業就嫁給日本人,為了和姊夫交談,畢黎麗有機會多學習一種語言。
能夠以英、日語溝通,除了方便招呼客人,不意,也是推廣觀光,介紹地方民俗、美食的利器。一八八0年成立台南民俗觀光諮詢中心,協助國外人了解台南,日本《全球步行》雜誌曾發行台灣版單行本,專文介紹。而東亞樓靠近火車站,不只具地利之便,且價位比較低廉,是來自國外的自助旅行者和外國新聞媒體人員食宿的首選,竟因此開啟畢黎麗不平凡的機遇。即便畢黎麗一度離開東亞樓自行創業,在台南高分院前經營自助餐廳,但地點還是在火車站前,同樣方便國外訪客。
一九八0年,日本外務省駐聯合國官員蒲章則,想找尋先人位在台北東本願寺的墳墓,看到《全球步行》的報導,從日本直接撥電話給畢黎麗,尋求友援。來台灣後,並沒找到墳墓,遺骸也不知那裡去了,只請回一方牌位。這是畢黎麗開啟窗口,協助國外人士的第一件個案。
1‧2‧3‧4‧5‧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