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吳昭明
台南東亞樓飯店,是個好話頭。東亞樓的第二代──畢黎麗,長年致力於國際文化交流,對府城貢獻良多,更值得著墨。
東亞樓,原本位於民權路、中山路十字路口,是一家山東老鄉經營的麵店。傳聞,東亞樓老闆畢庶臣中了愛國獎券第 一特獎後,購買中山路、民族路轉角的窪地,興建大樓,開啟新局面。不過,第一特獎,傳聞罷了。
說東亞樓,且從畢庶臣老先生的際遇談起。老先生一九二四年生於山東榮城,距離渤海灣著名的軍港威海衛不遠。一如很多山東老鄉,畢庶臣的父親畢序福,年輕時也到韓國討生活,進入日本人的公司,畢庶臣十四歲那年,也跟隨父親到韓國工作、學習。經日本公司幾年薰陶,二次大戰之後,已頗有商業頭腦的畢庶臣順應時勢,初試身手,以高粱酒向俄國人換廢鐵,然送進俘虜營,交由日本戰俘打造器具後出售,還經營一家叫美華春的餐廳,一直到二十五歲,韓戰爆發前,敏銳的嗅出時局即將大變,遂匆匆結束餐廳,變賣房地產,帶著金子游泳過鴨綠江,從東北輾轉到上海,搭乘聯合國救濟總署安排的輪船渡海到台灣。
來到台灣後,先是接受愛愛寮的濟助,雖然有飯吃,總非長久之計,於是善於營生的畢庶臣,看中人潮多的的地方,台北火車站前空地,今希爾頓飯店,擺攤,擀皮賣水餃。小時候和母親學擀皮時常被責罵沒出息,不意,到了台灣的第一樁生意,竟然是賣水餃。其時,台北的外省人不多,本省人還吃不慣水餃,因此生意並不好,眼看大陸帶來的金條用得差不多了,是盤算下一步的時候了。
當得到更多資訊,知道鳳山有多處軍事基地,外省人多,謀生比較容易,即南下,很快找到餐廳的工作。餐廳的幾位股東,覺得畢庶臣頗有經營理念,竟然很有氣度的要伙計代老闆職。不過上軌道之後,可能老闆們認為生意已經不錯,可以自己來,不再需要外人指揮,更擔心被取而代,於是在除夕夜,要畢庶臣走路。畢庶臣在鳳山時,認識了高雄長大的鹿港小姐,也是後來的畢太太黃金蘭,結婚後不久,一九五0年,因地緣關係,移居台南。
台南,最早落腳在中山路、建國路路口,受惠齒科南邊幾家的店面,主要賣家鄉口味的麵食。在韓國的歷練稍事施展,畢庶臣很快的賺了不少錢,既然已經成家,乃決定買房子,安定下來。都打好買賣契約,錢也付了,但,屋主的名字竟然寫錯,導致合約失效,付的錢要不回來。
先是被外省老闆惡意裁員,接著被本省人詐財,初到台灣,竟然連串挫折,但,畢庶臣的經營長才終究很快跨越人事的波折,一九五三年,買下社教館東邊,中山路、民權路口的樓房。隔一年,二女兒畢黎麗出生。因東北有家著名的餐廳叫東亞樓,為延續其聲名,及興旺的生意,乃命名東亞樓,繼續賣山東大饅頭、包子,及其他麵食。鄰近的衛民街有台南憲兵隊,那一帶還有幾處眷村、公家宿舍,平日生意就以外省人包飯為主。東亞樓,恰成了外省人相聚,聊天,解鄉愁的好地方。
一九六八年購買大爺崎西北角,一處約六十坪的窪地,原本是木材廠、羊圈,一坪近一萬元。地名大爺崎,可以了然地形陡峭,相對,也有凹陷的低地。窪地,堪輿之學有說,地氣下陷,沒有氣。另有一說,幾股氣匯集、激盪而成,不過,填土之後,或是一番格局。在窪地上興建樓房做生意,好壞難說,終究土地沒人要,何況依當年的建築技術和機具,大地工程階段,就是個難題,何況多數款項必須向銀行借貸。可以預見的狀況不少,經掮客再三拜託才買下──市井傳言,中了愛國獎券第一特獎後買這塊地。是曾經中獎,不過,獎金只夠給全家人各買一套衣服罷了。那時候,只要有人家修房子,添家具啥的,總有「莫非中了愛國獎券」,見不得人好的閒言閒語。好事者一句「中愛國獎券」,就可解釋一切,自我滿足一番,但,世人豈了然,畢庶臣十四歲就出國,不但避開國內政治的漩渦,且從小「國際化」,在日本公司養成的企業理念,其思維更迥異於一般的大陸模式。正因為「見過世面」,反正「頭過身就過」,買了再說。
基地一帶是古德慶溪溪谷,明清之季,德慶溪水流湍急,激流沖刷、切割、漫流,而出現如此落差。日據以來,地形地貌已激烈改變,不過附近一、兩百公尺方圓乃很容易可以看到多處近十公尺的高低差。然則,地形,乃至地下水文之複雜,可以想見。
興建大樓時,中山路旁緊鄰的一座小型碉堡,因地基開挖而鬆動、栽跟頭。當時,正和家人一起吃晚飯,一聽到消息,畢庶臣還是難免緊張失神而咬破瓷碗,且一夜之間,頭髮全白──縱曾經獨自走過大江南北,經過大風大浪,多次面對人生轉捩點,每每能夠斷然抉擇。善後工作,聘請一位有軍事工程經驗的成大教授技術指導,才鞏固了地下工程。
一九七0年,地下二樓,地上七樓的巍巍大樓完工進駐──是中山路一帶街區改變的開始。畢庶臣陸續買下鄰近土地,經兩次擴建,目前地坪約三百坪,一百四十五間客房,房間略少於台南飯店。東亞樓和鄰近的太子大樓,約在同時完工,是中正路頭的「五層樓」、中正路尾的「九層也」之後,台南「最高樓」。即便當時市區有不少三、四層樓房,但東亞樓位在台南台地,舊城區的制高點,海拔十四公尺之譜,視野極佳。早年,海岸防風林依稀可見,是觀察台南地形地貌的好所在。住宿在東亞樓,還可以感受一個少見的畫面,夜幕低垂以後,倚窗西望,眼前,猶如滿坑滿谷的螢火蟲,綿延一公里,場面壯觀。一覺醒來,密密麻麻的螢火不見了,鳥瞰,不過一道平常的灰色柏油路面。如虛似幻的景象,最令國外觀光客印象深刻,也是東亞樓的賣點。
同一時期的台南大飯店、臨海、天仁,走高價位路線,且臨海、天仁比較偏重舞廳、夜總會,因而,鄰近火車站,較平價的東亞樓盛極一時,和火車站圓環的台南大飯店,恰是兩個典型。雖然不是高檔消費,但,在東亞樓吃飯、宴客,已經很體面了,何況府城人並不重視排場,不「吃裝潢」。
山東老鄉開的飯店,依舊是思鄉老人聚會、吃飯的好選擇。東亞樓的特色,平價的誘因,進香團、旅遊團取代外省主顧,成了主要客源。蔣經國執政時,每逢雙十國慶,大批華僑歸國訪問,台南的行程,多安排在東亞樓用餐,幾十部遊覽車封住中山路,交通管制,影響店家生意,遊覽車到來以前,畢家人得儘早向左鄰右舍通報,店家好作因應,僑胞走了之後更猛賠不是。
當年,台南難得一處地段優越的大型飯店,且主打大眾化價位,加上民路夜市共生共榮,八0年代初期是東亞樓營運的顛峰。
1‧2‧3‧4‧5‧6
台南東亞樓飯店,是個好話頭。東亞樓的第二代──畢黎麗,長年致力於國際文化交流,對府城貢獻良多,更值得著墨。
東亞樓,原本位於民權路、中山路十字路口,是一家山東老鄉經營的麵店。傳聞,東亞樓老闆畢庶臣中了愛國獎券第 一特獎後,購買中山路、民族路轉角的窪地,興建大樓,開啟新局面。不過,第一特獎,傳聞罷了。
說東亞樓,且從畢庶臣老先生的際遇談起。老先生一九二四年生於山東榮城,距離渤海灣著名的軍港威海衛不遠。一如很多山東老鄉,畢庶臣的父親畢序福,年輕時也到韓國討生活,進入日本人的公司,畢庶臣十四歲那年,也跟隨父親到韓國工作、學習。經日本公司幾年薰陶,二次大戰之後,已頗有商業頭腦的畢庶臣順應時勢,初試身手,以高粱酒向俄國人換廢鐵,然送進俘虜營,交由日本戰俘打造器具後出售,還經營一家叫美華春的餐廳,一直到二十五歲,韓戰爆發前,敏銳的嗅出時局即將大變,遂匆匆結束餐廳,變賣房地產,帶著金子游泳過鴨綠江,從東北輾轉到上海,搭乘聯合國救濟總署安排的輪船渡海到台灣。
來到台灣後,先是接受愛愛寮的濟助,雖然有飯吃,總非長久之計,於是善於營生的畢庶臣,看中人潮多的的地方,台北火車站前空地,今希爾頓飯店,擺攤,擀皮賣水餃。小時候和母親學擀皮時常被責罵沒出息,不意,到了台灣的第一樁生意,竟然是賣水餃。其時,台北的外省人不多,本省人還吃不慣水餃,因此生意並不好,眼看大陸帶來的金條用得差不多了,是盤算下一步的時候了。
當得到更多資訊,知道鳳山有多處軍事基地,外省人多,謀生比較容易,即南下,很快找到餐廳的工作。餐廳的幾位股東,覺得畢庶臣頗有經營理念,竟然很有氣度的要伙計代老闆職。不過上軌道之後,可能老闆們認為生意已經不錯,可以自己來,不再需要外人指揮,更擔心被取而代,於是在除夕夜,要畢庶臣走路。畢庶臣在鳳山時,認識了高雄長大的鹿港小姐,也是後來的畢太太黃金蘭,結婚後不久,一九五0年,因地緣關係,移居台南。
台南,最早落腳在中山路、建國路路口,受惠齒科南邊幾家的店面,主要賣家鄉口味的麵食。在韓國的歷練稍事施展,畢庶臣很快的賺了不少錢,既然已經成家,乃決定買房子,安定下來。都打好買賣契約,錢也付了,但,屋主的名字竟然寫錯,導致合約失效,付的錢要不回來。
先是被外省老闆惡意裁員,接著被本省人詐財,初到台灣,竟然連串挫折,但,畢庶臣的經營長才終究很快跨越人事的波折,一九五三年,買下社教館東邊,中山路、民權路口的樓房。隔一年,二女兒畢黎麗出生。因東北有家著名的餐廳叫東亞樓,為延續其聲名,及興旺的生意,乃命名東亞樓,繼續賣山東大饅頭、包子,及其他麵食。鄰近的衛民街有台南憲兵隊,那一帶還有幾處眷村、公家宿舍,平日生意就以外省人包飯為主。東亞樓,恰成了外省人相聚,聊天,解鄉愁的好地方。
一九六八年購買大爺崎西北角,一處約六十坪的窪地,原本是木材廠、羊圈,一坪近一萬元。地名大爺崎,可以了然地形陡峭,相對,也有凹陷的低地。窪地,堪輿之學有說,地氣下陷,沒有氣。另有一說,幾股氣匯集、激盪而成,不過,填土之後,或是一番格局。在窪地上興建樓房做生意,好壞難說,終究土地沒人要,何況依當年的建築技術和機具,大地工程階段,就是個難題,何況多數款項必須向銀行借貸。可以預見的狀況不少,經掮客再三拜託才買下──市井傳言,中了愛國獎券第一特獎後買這塊地。是曾經中獎,不過,獎金只夠給全家人各買一套衣服罷了。那時候,只要有人家修房子,添家具啥的,總有「莫非中了愛國獎券」,見不得人好的閒言閒語。好事者一句「中愛國獎券」,就可解釋一切,自我滿足一番,但,世人豈了然,畢庶臣十四歲就出國,不但避開國內政治的漩渦,且從小「國際化」,在日本公司養成的企業理念,其思維更迥異於一般的大陸模式。正因為「見過世面」,反正「頭過身就過」,買了再說。
基地一帶是古德慶溪溪谷,明清之季,德慶溪水流湍急,激流沖刷、切割、漫流,而出現如此落差。日據以來,地形地貌已激烈改變,不過附近一、兩百公尺方圓乃很容易可以看到多處近十公尺的高低差。然則,地形,乃至地下水文之複雜,可以想見。
興建大樓時,中山路旁緊鄰的一座小型碉堡,因地基開挖而鬆動、栽跟頭。當時,正和家人一起吃晚飯,一聽到消息,畢庶臣還是難免緊張失神而咬破瓷碗,且一夜之間,頭髮全白──縱曾經獨自走過大江南北,經過大風大浪,多次面對人生轉捩點,每每能夠斷然抉擇。善後工作,聘請一位有軍事工程經驗的成大教授技術指導,才鞏固了地下工程。
一九七0年,地下二樓,地上七樓的巍巍大樓完工進駐──是中山路一帶街區改變的開始。畢庶臣陸續買下鄰近土地,經兩次擴建,目前地坪約三百坪,一百四十五間客房,房間略少於台南飯店。東亞樓和鄰近的太子大樓,約在同時完工,是中正路頭的「五層樓」、中正路尾的「九層也」之後,台南「最高樓」。即便當時市區有不少三、四層樓房,但東亞樓位在台南台地,舊城區的制高點,海拔十四公尺之譜,視野極佳。早年,海岸防風林依稀可見,是觀察台南地形地貌的好所在。住宿在東亞樓,還可以感受一個少見的畫面,夜幕低垂以後,倚窗西望,眼前,猶如滿坑滿谷的螢火蟲,綿延一公里,場面壯觀。一覺醒來,密密麻麻的螢火不見了,鳥瞰,不過一道平常的灰色柏油路面。如虛似幻的景象,最令國外觀光客印象深刻,也是東亞樓的賣點。
同一時期的台南大飯店、臨海、天仁,走高價位路線,且臨海、天仁比較偏重舞廳、夜總會,因而,鄰近火車站,較平價的東亞樓盛極一時,和火車站圓環的台南大飯店,恰是兩個典型。雖然不是高檔消費,但,在東亞樓吃飯、宴客,已經很體面了,何況府城人並不重視排場,不「吃裝潢」。
山東老鄉開的飯店,依舊是思鄉老人聚會、吃飯的好選擇。東亞樓的特色,平價的誘因,進香團、旅遊團取代外省主顧,成了主要客源。蔣經國執政時,每逢雙十國慶,大批華僑歸國訪問,台南的行程,多安排在東亞樓用餐,幾十部遊覽車封住中山路,交通管制,影響店家生意,遊覽車到來以前,畢家人得儘早向左鄰右舍通報,店家好作因應,僑胞走了之後更猛賠不是。
當年,台南難得一處地段優越的大型飯店,且主打大眾化價位,加上民路夜市共生共榮,八0年代初期是東亞樓營運的顛峰。
1‧2‧3‧4‧5‧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