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法藥品均有衛生署的核准字號,相關資訊請至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查詢。法務部調查局關心您 http://www.fda.gov.tw
本飯店不收0+7天自主防疫

小吃

台南小吃,考倒你的食量由於老友住在台南,既有識途老馬導遊,當然放心上路。找吃的,騎隨時可停的摩托車是最好的交通工具,機動性特強。此行就從我們住了一晚的東亞樓大飯店開始。位在鬧區中山路的東亞樓,附近一帶到傍晚小吃林立。「老曾羊肉」站了不少等著座位的客人,想必口味有過人之處吧!彎到民族路上,有家「曾朝枝活魷魚」。曾朝枝原來學的是炒鱔魚,三十年前改賣活魷魚。未食之前,我以為是隻隻活龍活現的魷魚,待至攤前,才發現是發好的魷魚。其發魷魚係用鹹混和石灰,所以食來不如一般魷魚硬,口味也較淡,似乎老年人的牙齒也咬的動。其佐料中有蒜、薑、豆醬、梅子汁,與常見的調味略有不同。到台南,吃擔仔麵是理所當然的。度小月的擔仔麵,尤其不能錯過。不過,為了想看看這一帶其他攤子,我們沒有專程前往度小月,只挑了活魷魚鄰近的一家擔仔麵,要了份量很少的一些麵。真是府城的招牌小吃,湯底沒叫人失望。在石精臼的斜對角巷子裡,有一座武廟。廟的前面,有一攤客人顯得很熱鬧。仔細問清楚,原來是赫赫有名的「清珍鴨肉專賣店」。此店經常上電視、報紙,怪不得人氣特旺。經過專業飼養的鴨子,與老薑先煮上一個小時,再以原來的湯汁煮豬肝連。兩種不同的肉融成一味,而後加蘿蔔再熬湯。客人吃時灑入少許黑醋,食味與眾不同。宵夜時間,逛到小北夜市。夜市的「清白小吃舖」,魚麵夠新奇。魚麵純以黏性較高的皇帝魚肉做成,不加麵粉。我對此點很疑惑,先人是否當初是魚穫太多,才會想到製成魚麵來保存收成?皇帝魚打成的肉塊,用稍濕的布蓋緊,吃時切成條,拌油、蔥、脆大白菜而食。初嚐者得注意,麵底壓著的調味汁得先拌勻,否則食來少了鹹味。另外要小心沒剔乾淨的刺。魚麵注重鮮度,當天做好的需立刻吃掉。另有一味魚冊,朋友解釋魚冊像是一本善本書,一摺摺疊起來,故名。其實魚冊係從汕頭話直接翻音過來,汕頭話「夫脆」唸久了,被誤寫成了魚冊。在台南人口中,魚冊是一味可以煮成湯,或下火鍋的柔韌食材。畢小姐稱,台南縣歸仁鄉的魚麵、魚冊店與小北街夜市賣魚冊的莊家是兄弟。歸仁味更勝一籌,值得走一趟。其他小北街的名食如雞蛋臭豆腐、意麵,感覺上似乎辜負了聞名而至的食客。豆腐皮較硬,香味全無。小吃店不能因人潮不斷而忽略品管。在此夜市中,意麵占了不少店家。意麵是從福州移來的一種麵食,起先從住鹽水的福州師傅開始。最早的意麵只是以麵加蛋,後來又多了加菠菜及紅蘿蔔的口味。台南的意麵外形呈捲子圓形,炸成一圈圈,再一個堆一個,堆高起來。炸得香香的意麵,入高湯後有一股蛋香,讓人忘不了。在附近延平郡王祠對面小弄內,「順天冰棒」十分出名,是老店老味。芋頭、花生、雞蛋等口味的冰棒,都用料十足。不怕讀者笑話,我可是花生、芋頭、米糕三種口味一支接一支。廣安宮前的小吃也有許多花樣。站在廟柱下,客人要有搶功、叫功,才能吃到等了又等的 虱目魚粥。其他像魚肚、魚腸、魚頭,都有不同的吃法。魚新鮮,做出來的味道就是好。觀光客來台南遊玩,應安排至石精臼探訪這民俗小吃蝟集的寺廟。碗糕、旗米庚吃過後讓人忍不住要買一些回家,香腸熟肉則只能就地入肚。能拎回家的還有慶中街上楊哥楊嫂的綠豆肉粽,吃來不油膩,十分的爽口。回家的路上若經過七股,花跳自不能錯過。另外海水吳郭魚用醃冬瓜蒸,鮮的很;虱目魚一魚十八吃,也能讓你大開眼界,大快朵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