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曆七月七日「七娘媽生,做十六歲」是府城悠久的民間傳統,在台南市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、市政府及立委王幸男的積極推廣下,已從廟宇慶典成為國際性的觀光活動。日本仙台市的「七夕祭」,則與社會經濟緊密結合,是享有盛名的地方三大節慶。四年前,台南與仙台兩個城市因七夕結緣,互訪頻仍。今年,台南市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更以「一十六歲,二乞巧,三都市」為主題,邀請同樣保存七夕慶典的日本京都府加入,將當地具有千年歷史的「乞巧奠」、「星之祭」全套場景來台搬演,要讓府城鄉親過個不一樣的七夕。
台南市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長畢黎麗表示,京都、台南、仙台三個都市的七夕活動大異其趣卻有異曲同工之妙,為了讓現代人體驗古時浪漫、唯美、充滿意境的七夕過節方式,八月五日至十一日上午上午十時到晚間八時,在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,將舉辦「日本京都『乞巧奠』特展,京都‧臺南‧仙台七夕交流展」,現場除重現京都「乞巧奠」、「星之祭」場景,並安排人員解說外,府城「做十六歲」全套儀式也將登場,讓民眾重溫兒時記憶,她歡迎年滿十六歲的青少年及家長屆時共襄盛舉。
畢黎麗指出,中國古代傳說裡,織女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,精於紡紗、織布,她和牛郎只能在每年的七夕渡鵲橋相會,除了留下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,織女精湛的手藝也令天下女子心嚮往之,紛紛在七夕夜敬備瓜果乞求賜予自己一雙巧手。這在亞洲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,形成長達八百至一千年的「乞巧」民俗。而我國七夕民間節慶於奈良時代傳至日本,經過長遠歷史變遷,產生今天日本七夕的五種主要形式,包括一、慶祝牽牛星與織女星相會。二、祈求女子技藝精巧通達。三、農耕禮儀。四、小孩子們的活動。五、趨吉避邪。畢黎麗也表示,七夕雖是中國的民間活動,傳至日本卻成為王宮貴族以「星之祭」、「乞巧奠」、「蹴鞠」(踢球遊戲)、雅樂及和歌等讚詠七夕的一種慶典。在府城,則是以供品、香燭、七娘媽亭慶祝「七娘媽生」的宗教儀式,與「做十六歲」、「出婆姐間」的成年禮儀。
畢黎麗表示,自平安時代(公元1017年)開始,日本皇室即在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,舉行「星之祭」,備妥供品祭祀牽牛星與織女星,以及祈求女子技藝精進之「乞巧奠」,儀式唯美浪漫,並由擁有王朝文化淵源,負責典藏日本宮廷文物等的冷泉家族代代相傳。冷泉家的始祖「藤原家」是日本平安時代的王公貴族,歷經三代均為宮中勅撰「和歌集」的撰者,歌人世家綿延八百餘年。冷泉家並且完整保存了貴重典籍、官方服飾、歷代天皇之親筆文書、貢品、宮廷日常生活及年度行事之器具、古今和歌集等國寶及重要文化財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