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7月30日到8月4日,「第二屆廣州乞巧文化節」在天河區珠村舉行。台灣民俗專家畢黎麗幾經周折來到廣州,在親臨珠村「乞巧節」現場觀看了節慶後,感觸頗深,希望珠村「乞巧節」力爭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,以免落下類似「端午節」文化遺產美名被外人掠取的遺憾。
去年珠村舉辦第一屆「乞巧節」前,畢黎麗就從網上瞭解到這一信息,但因種種原因沒能成行。為了看到今年節慶的「開幕式」,她幾經周折才趕上。
1999年回到台灣後,畢黎麗通過搭建一些協會性質的機構,進一步完善台南市的「七夕節」。但畢黎麗儘量剔除這個傳統節慶的商業因素。在畢黎麗的主導下,台南市的「七夕節」現已成為台灣文化代表。
畢黎麗很讚賞廣州地方政府對「乞巧節」的熱情和支持,她覺得珠村「乞巧節」有很多原汁原味的傳統的東西,她看了很興奮。
但她認為「乞巧節」不能辦成「情人節」,否則感動了中國人1000多年的傳統故事就變味了。畢黎麗說,日本70多個城市建立了「七夕節」聯盟,她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把珠村的「乞巧」傳統介紹出去,也引進一些別的國家、地區和城市的「乞巧」文化、傳統工藝和運作模式。
據透露,目前正在收集資料為珠村「乞巧節」申報「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代表作」,最早到2009年將可獲批入選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」。 (廣州日報網絡版 編輯:文芬)